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科研成果 -- 正文

皮书说|魏朝阳 朱娟:减负增效:社区社会组织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报告

发布日期:2023-01-15   点击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致力于采用实证、理论等研究方法,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理论及实务研究,并对相关理论文章及科研成果进行分享。

2022年11月12日,《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2)》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的重要学术成果在京发布。现将《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2)》逐篇推送,以飨读者。

专题篇:

减负增效:社区社会组织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报告


魏朝阳: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研究领域:社会组织、社会治理;

朱娟: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副处长,研究领域:社会组织、社会治理。


摘要: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社会组织是城乡社区治理中的重要力量。本报告从介绍社区社会组织的概念、类型入手,通过梳理分析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社区治理的困境、社区社会组织的优势及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等视角,阐述社区治理进入“社区社会组织时代”的成因,并从开展一次观念革命、建好三级孵化基地、明确培育发展重点、做好分类管理等八个方面,提出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举措,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和减负增效,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社会组织;基层治理现代化;减负增效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社区社会组织作为一类重要的社区治理主体,对于推进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的基层治理创新和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一 与社区社会组织相关的概念

(一)社会组织

广义上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依法登记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的“非营利法人”中的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

社会组织主要具有社会整合、社会参与、社会倡导、社会服务、社会促进和社会自律规范的作用。在社会治理中,它能够广泛地团结凝聚各种社会力量,吸引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社会组织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它们往往通过发起某项公益或互益的社会行动,倡导一定的社会价值理念,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弥补政府和市场力量的不足,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其中,行业性组织,还能够协助政府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协调行业纠纷,开展行业自律,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社会组织的主要特征是非营利性、非政府性、自愿性、独立性和正规性。

(二)社区社会组织的内涵界定

社区社会组织是近年来在城乡社区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群众性组织形式。一般认为,社区社会组织是指以社区地域为活动范围,由社区居民或辖区单位自愿组成,以满足社区服务、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等需求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社区社会组织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社区力量为主体;二是以社区为活动范围;三是以社区及其居民等为主要服务对象;四是以解决社区问题、满足居民服务需求和促进社区和谐为使命。

按照管理方式分,社区社会组织可分为三大类:依法登记注册类,即按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法规要求进行依法登记,具备法人资格,主要业务范围为服务社区的社会组织;依规备案类,即不具备法人登记条件,但按照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的相关规定正式备案的社会组织;未备案但事实存在类,主要指的是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虽未进行登记和备案,但在社区中事实存在,有相对固定的组织成员、活动场地、活动时间,在组织居民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按照活动内容分,北京市将社区社会组织分为六大类:文体科教类、福利服务类、治安民调类、环境物业类、共建发展类、医疗计生类。

(三)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方面

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动地域、服务对象、宗旨目的等都是围绕社区这个核心,扎根于社区、服务于社区,与社区的密切关联性是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基层民主自治,搭建了居民参与的平台。二是在政府与居民之间起到了连接作用,向居民宣传国家政策、向基层政府收集和反映居民诉求。三是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方便了居民生活。四是开展社区文体活动,繁荣社区文化。五是承接社区事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六是化解社区矛盾,维护社区稳定。七是动员社区各方面力量的参与,整合社区资源。八是组织农民生产协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 一个重要的判断:社区治理进入“社区社会组织时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多次做出明确要求。与传统的“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更加重视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把“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纳入社会治理体系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随着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不断深化,推动社会治理工作重心下移、资源力量下沉,社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职责任务。社区社会组织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社区治理已经进入了“社区社会组织不能缺席的多元共治时代”。

(一)政策分析: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政策体系已经形成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高度重视。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和《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社区社会组织纳入城乡社区协商主体之一,并提出“通过购买服务、直接资助、以奖代补、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同年,民政部、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通知》,对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平台和载体作用、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提出要求。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专章提出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具体举措,包括降低准入门槛、积极扶持发展、增强服务功能等。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在城乡社区开展纠纷调解、健康养老等活动的社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同年,民政部印发《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明确要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大培育扶持力度。

2020年,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明确要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能力提升、作用发挥、规范管理四大重点内容,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在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发挥积极作用。

2021年4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培育扶持基层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鼓励社区服务机构与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合作”。

从以上政策文件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关于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措施不断完善,各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政策体系已经形成。

(二)困境分析: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与社区社会组织发育不足密切相关

目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社区负担过重、社区动员方式陈旧、居民参与率不高等深层次问题,这与社区社会组织发育不足密切相关。

1.居民参与率不高——想参与、没组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居民自治理念不断加强,但是与之相伴的是工作、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有时候想参与社区自治,也很难真正付之行动。究其根本原因是目前社区社会组织发育不够,居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居民身边缺乏参与治理的载体。

2.社区减负落实难——没帮手、减负难

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疫情防控以来,来自上级的各种任务事项指令使基层应接不暇,负担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社区减负为何减不下去?原因之一就是社会组织发育不足,社会动员方式陈旧,基层缺乏协同治理和提供服务的好帮手。

3.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不栽树、咋乘凉

有的地方对社会组织的认识不到位,培育扶持少,引导使用不够,导致社区内社会组织参与的渠道不畅,资源场地受限,加之一些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不足,作用发挥不明显,协同治理不给力。这种情况反过来又进一步弱化了社区对社会组织参与的引导和支持。

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下,社区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街道(乡镇)推动基层治理的助手和抓手,是社区居委会的重要合作伙伴和开展居民自治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居民自组织、再组织的有效工具。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大优势是把基层社区的基础筑牢。但是常言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社区的组织再强大,在基层治理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也需要一些帮手。比如,西游记中有个情节,每当孙悟空三头六臂也不够用的时候,他就拔出一撮毫毛,一吹就变成一群“小悟空”,成为分担压力的好帮手。其实,在社区治理中,社区社会组织也是这样一群神通广大的“小悟空”,如果培育发展和运用得好,也会成为基层组织减压增效的好帮手。

所以,基层治理中一定要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三)优势分析: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举措

1.社区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组织有独特优势

社区多元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市场、社会三方。传统的社会管理是自上而下、单向垂直式的,主体单一、缺乏互动。随着基层社区事务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现代城乡社区邻里互动的日益弱化,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有限性”日益凸显,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服务需求,尤其是对一些个性化、小众化的服务需求社区服务也是无能为力。而市场参与社区治理具有明显的“逐利性”特征。一旦一项社区事务不具备营利性,市场就会丧失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社会组织点多、面广、量大,不以营利为目标,既可以填补企业不愿进入的领域,又可以凭借业务专长,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从而弥补政府无暇顾及的方方面面。社区社会组织已经成为社区建设中“最具有社会性、自治性和包容性的组织载体”。

2.社区治理需要协商共治平台,社会组织善搭平台

社区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场域,也是一种资源场域,是居民、物业、业委会、物管会、居委会、驻区单位、社区商业等多方利益主体的交汇区域。只有协商共治才能平衡多方利益。社区协商共治充分尊重多方利益主体需求的客观实际,充分发扬民主,让不同群体广泛参与、平等协商、整合资源,共同对社区事务进行管理,从而达到社区善治。社区社会组织作为城乡社区协商主体之一,要充分发挥其协同治理作用。

3.社区治理需要组织居民参与,社会组织是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化器”

社区社会组织组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可解决目前居民在社区治理中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推进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转化器”作用,可以把居民这个社区治理的“服务对象”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工作力量”,使社区问题的提出者转化为社区问题的解决者和参与者。

4.社区治理升级需要治理观念更新:社区治理离不开社会组织参与

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社区社会组织的参与,与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密不可分。善于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则社区治理体系“活”、社区事业兴;不善于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则社区治理体系“死”、基层负担重、居民参与率低,社区工作也将陷入低水平的重复循环状态。

(四)关系分析:社区社会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在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中共同发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作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内容。在社区治理主体的场域中,社区社会组织的行为关联方有基层党组织,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社区工作骨干,社区商业、社区物业,驻区单位、社区居民等。他们共同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各自承担着以下职责。

1.基层党组织

培育基层治理主体,引领治理方向,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通过定期联系跟进社区社会组织活动开展和骨干人员变动情况,给予资源支持,给予信任支持。加强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思想引领、教育引导作用。通过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来实现居民的再组织,通过社区社会组织联系和服务居民群众。

2.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

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其他治理主体依法依规依章程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参与治理;为其他主体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保障。负责辖区内社区社会组织的规划布局、备案管理、发展引导、人员培训等,加强资金、项目、场地等方面的支持。

3.村(居)民委员会

开展居民自治,联系、团结、依靠社区社会组织,提高居民自治水平。负责社区社会组织的备案申请受理、初审和服务管理等工作;通过社区社会组织对居民进行自治训练。

4.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

依托服务场地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吸纳社区社会组织作为会员,提供培训、服务、管理等专业支持。了解服务需求、接办会办转办服务需求,从直接服务向间接服务转变、从提供服务向组织服务拓展。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场地,共同组织服务,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品质。

5.社区工作骨干

包括社区能人、志愿者、回社区报到的党员等。负责领办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社会组织中担任职务,参加社区社会组织活动,并在其中发挥带头作用。

6.社区商业、社区物业

结合经营活动,参与社区服务供给。建立社区商业(物业)联合组织;支持(资助)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社区人居和营商环境,从社区治理的“局外人”变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自家人”。

7.驻区单位

结合单位特点,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社区人居和营商环境。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资源、人才、技术支持,从社区治理的“局外人”变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自家人”。

8.社区居民

既是社区治理的受益者,也是社区治理的主体。社区内各种社区社会组织,团结、凝聚、联系着不同的居民群体,引导不同的居民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利益诉求,自愿有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

总的来说,社区社会组织以居民为主体,围绕社区问题,结合居民需求,吸纳本地资源,开展共同行动,改善社区环境,解决社区问题,提升社区品质,在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五)实践分析:北京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积极探索

1.顶层设计

早在2009年,北京市民政局就领先全国颁布了《北京市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工作规则(试行)》,旨在促进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完善其服务功能。此后,又陆续制定出台了系列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政策文件。

2013年,北京市民政局印发了《开展专业社工助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1+1)行动方案》,提出要通过“社工+社区+社会组织”的“三社联动”,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社区和居民的能力与水平,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幸福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15年,北京市民政局印发了《关于加快“三社联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意见》,明确要培育扶持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参与社区建设、服务居民,激发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

2019年,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五部门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数量目标(城市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15个社区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8个社区社会组织)。

2020年12月,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民政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街道(乡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化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

2021年7月,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印发《推动社会组织开展“邻里守望”关爱行动方案》,动员社会组织特别是社区社会组织围绕困难群体、群众关切、平安建设、乡村振兴办实事,搭建互助桥梁,参与基层治理,共建和谐幸福家园。

2021年10月,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印发《北京市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安家”“育才”“同心”“新风”“品牌”五大工程,促进社区社会组织优化布局、提升质量、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

2.发展状况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首都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已呈现发展类型多样、领域分布广泛,非营利性显著、志愿性趋强,“草根”力量生长、自治性提升的特征。

截至2022年9月30日,北京市累计登记社会组织12679个,其中市级社会组织4426个,区级社会组织8253个;社会团体434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7514个,基金会818个。

北京市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共71618个,相比2010年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6501个,增长了11倍。其中文体科教类25803个,福利服务类18774个,治安民调类8996个,环境物业类7837个,共建发展类7685个,医疗计生类2523个。社区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城乡社区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提供社区服务、扩大居民参与、培育社区文化、促进城乡社区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社会组织已经成为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

3.实践成效

从近两年的调研看,北京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已取得初步成效。下面两个案例反映了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1)“回天”治理工作

北京作为首都,拥有庞大的社区体量和人口基数。以“回天”地区为例,包括天通苑南、天通苑北、回龙观、史各庄、龙泽园、霍营、东小口等六街一镇,共有113个社区和22个村,曾是有名的“堵城”和“睡城”,职住失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不到位,广大居民群众反映强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调研“回天”地区时强调:“(社区)社会组织活跃在基层、贴着百姓、跟着需求走,接地气、有活力,是‘回天有我’的重要力量。要从推进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立足改革创新,充分认识并积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广度和深度。”

北京先后出台《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系列政策,补建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区社会组织,形成“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品牌。

一是构建支持体系。在市级层面,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北部基地,定向支持“回天”地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和能力建设。在区级层面,建成2000平方米三位一体的回天社会创新学院、共享服务中心、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累计培育社会组织132家,认定社会企业24家。在镇街层面,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对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提供活动策划、资金代管、项目委托代签等托管服务。

二是扩大购买服务。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三目录一机制”(社区需求目录71项、社会组织服务供给目录77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指导性目录33项以及社区需求与社会组织服务对接机制)。设立“回天地区”创新社会治理专项资金4000万元,统筹社区公益金、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投入资金2183余万元,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232个,服务居民20余万人次。

三是深化志愿服务。社会组织与社区联动,开展“回+”周末绿跑、“聚力天通苑”等品牌活动,打造了“回天好人”“回天春晚”等品牌项目,涌现出“唱好一点”、雅颂、仁爱等优秀社会组织。动员注册志愿者10.3万人,组建志愿服务团队2055支,开展“回天有我·志愿先行”系列活动4100余场,参与居民达22万人次。480家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回龙观、天通苑志愿者协会招募志愿者728名,协助社区开展住户信息核实、数据汇总分析等工作。

四是吸纳社会资源。注册成立北京市回天社区公益基金会,设立“社区治理专项基金”,接受辖区单位捐赠,实施“社区共治计划”,帮助解决社区治理难点问题。联合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筹集120万元,在天北街道、回龙观街道开展“社区众健计划”,支持社区共享运动、孵化社区运动社群。

(2)备案社区社会组织———以朝阳区奥运村街道风林绿洲社区少儿国学班为例

风林绿洲社区少儿国学班位于朝阳区奥运村街道风林绿洲社区内,于2013年11月12日备案成立,目的在于引导孩子爱国爱家爱人民;用圣贤智慧教孩子孝敬父母师长、尊重自然规律、增加孩子的集体观念、培养和增加孩子的正能量。主要活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学习,另一部分是以拓展内容为主开展课外学习。国学班采用家长轮流代课制,每周一次,安排在星期五晚上;每月集体外出活动一次。国学班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找准社区教育痛点。发现现代城市社区传统文化教育的短板、社区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弊端,从而找到组织定位,精准实施组织行动。

二是低耗的运行模式。场地由社区居委会提供,此外,社区居委会还提供一定的资金购买书本等;同时,采取义工形式吸纳社区自身资源,让热心国学的社区邻里参与进来,在成本控制上保持组织的可持续性。

三是社区资源的全力配合。社区居委会扮演着政府在场的角色,国学班得到了社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具体体现在:把握方向,提建设性意见;社区无偿提供会议室给国学班使用;多次组织社区活动和提供奖品;经常为国学班提供教材;居委会所有人员,大力帮助国学班完成各种活动。

四是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在少儿国学班的运行中,社区中居民的参与不但为国学班的正常授课提供帮助,还形成了一种家庭教育的特殊形式,让家长们从繁重的工作中得以解脱,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同时也让一些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及时陪伴孩子的家长能够通过国学班教育孩子。

国学班在社区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孩子和家长们更热爱国学;孩子们有礼了,在家孝敬长辈、在学校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学习认真,帮长辈干家务活,乐于助人,有集体荣誉感和是非观;带动家庭学习传统文化,增进邻里的友谊,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


三 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对策建议

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和减负增效,关键要做好以下八点。

(一)开展一次观念革命

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树立新型治理观念:培育社会组织,就是培育社会治理的主体;支持社会组织工作,就是支持社会建设;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就是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居民在哪里,社会组织就发展到哪里;社会组织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居民的需求在哪里,社会组织的服务就要覆盖到哪里;社区治理的难点、痛点和盲点在哪里,社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社会组织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哪里,党和政府的支持和服务就体现在哪里;对社区社会组织放权赋能,通过社会组织联系更多的群体,通过社会组织服务更多的群众,让社区社会组织发现和弥补社区治理中的痛点、难点、盲点。

(二)建好三级孵化基地

建立市区街三级培育孵化体系,完善支持网络,提供包括资源、人才、场地等支持。到“十四五”末,街道级孵化机构实现全覆盖、乡镇级孵化机构覆盖率达到60%以上。市级孵化基地,以“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资源配置、专业指导”为主要功能。区级培育孵化基地,以“联结上下、入驻孵化、专业支持、资源配置”为主要功能。联结市级和街道(乡镇)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机构,在区域内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街道(乡镇)孵化基地,以“对接需求、链接资源、入驻孵化、服务社区”为主要功能,可由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运营,主要承担以下职责:协助街道(乡镇)政府做好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工作;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孵化培育、能力建设、组织运作、活动场地、活动经费、业务咨询、人员培训、资源对接、联谊交流等支持性服务;支持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共服务和政府委托事项;为市、区社会组织公益项目落地社区提供支持等。

(三)明确培育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为特定群体(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失业人员、农民工、社区矫正人员等)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大力发展基层治理范畴的社区社会组织;有序发展文体活动类社区社会组织;着力提升为特定群体提供困难救助、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关系调适等社会工作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专业能力;按需发展乡贤理事会、社会工作服务站、生产合作社、特色农产品协会、生产互助会等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支持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和返乡创业农民工创建的农村社区社会组织。

(四)做好分类管理

符合登记条件的,到各区民政部门登记;达不到登记条件的,由社会组织联合会进行备案管理。对于暂时还没有登记备案,但对群众具有一定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要主动加强联系沟通,纳入团结引导对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便利,积极引导其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总之,要把对居民有影响力的社区社会组织选出来、联起来,育出来、用起来、亮出来。

(五)建强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

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职责是: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备案管理;为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区社会组织承接购买服务事项,提供资金代管服务,指导督促项目实施;建立社区资源、居民需求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常态化对接机制。全市街道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应当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应登记注册为法人组织,街道(乡镇)相关机构负责人经审批可兼任会长。街道(乡镇)可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为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配备1~2名兼职或专职社会工作者。

(六)加大购买服务力度

统筹使用社区公益事业补助资金、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等市、区两级相关经费,大力支持购买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用购买服务来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基层减负和社会治理创新,需要社会组织往哪个领域参与服务,就率先在哪个领域购买服务。

(七)整合辖区资源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不仅仅是一个居民生活的共同体,也是社区内各种利益的交汇点,是一个各方面资源汇聚的场域。要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原则,通过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吸纳资源、整合资源,让更多社区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可成立社区基金会,激活社区慈善资源。

(八)加强党建引领和党建服务

党建引领,就是加强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政治引领,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听党话、跟党走,服务群众,参与治理,发挥作用。党建服务,就是依托党的组织体系优势,服务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发挥社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把了解社会组织诉求、解决社会组织难题、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作为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平台和重要抓手,整合党组织资源,为社会组织深层次参与社会治理和中心工作搭建平台,拓展发展空间。

总之,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一招活棋,是加强基层治理创新和减负增效的重要举措。在党建引领的多元治理主体中,社区社会组织“一子动而全盘活”。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充分激发活力、有效发挥作用,是传统的社区管理和现代社区治理的分界线和催化剂,是提升基层治理的革命性、战略性举措。早认识、早明白、早转型、早受益,各地区要结合本地问题,培育关键的治理主体,加大资金支持,提升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