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明教授进行的《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创新研究:逻辑、问题和对策》研究,研究成果于《理论视野》发表。
期刊简介
《理论视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
《理论视野》2020年第3期封面及目录
作者简介
徐明: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治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阅读原文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创新研究:逻辑、问题和对策
摘要: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在国企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国企党建工作也面临着来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新挑战;同时,将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结构、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重大事项决策前置程序等机制也存在现实和实践困境;党务干部队伍的能力水平以及党建引领国企文化建设也存在差距和不足。分析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生成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及对国企党建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给出相应对策,以期有助于新时代加强和创新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
关键词:国企党建;创新;逻辑;问题;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国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职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企的典型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的建设,为国企把方向、管大局和保落实,是国企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所在,也是国有企业在新一轮改革过程中从容面对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挑战的制度基础和政治保障。因此,加强与创新党建工作已成为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现实逻辑
(一)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生成逻辑
国企党的建设服务于党组织在国企中政治核心与领导核心的实现,其产生伊始便承担着一定政治职能。党组织通过内嵌国企内部治理结构,动员、领导组织与政治资源围绕国企的战略目标开展工作。这些目标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等。政治目标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前提下保证党和政府在宏观经济领域治理过程中一系列战略部署及方针政策的精准执行;经济目标则体现了作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在综合考虑市场、成本、客户等约束条件下的盈利和资本增值;文化目标是国企在创造物质产品的同时,对内宣扬、传承、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外帮扶济困、履行社会责任。这三个目标共同构成国企的多元目标函数。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正是三个目标导向下的融入结合,保障党组织的精英吸纳、价值导向和政治动员。
一是国企党建工作是党组织在企业内部实现广大职工的政治认同,实现党的政治领导的重要保障。国企党组织承担着基层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使命,扩大党的群众与执政基础。党组织通过领导体系和组织体系来组织领导班子、高管团队、中层干部乃至车间、班组,从而组织企业的管理队伍和职工队伍,其基础和前提是使职工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主人,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工会、共青团及其他群团组织,凝聚并整合职工群众。党组织通过动员、宣传、引导职工融入企业管理、市场运营和政治活动,促进职工群众对党的认同,实现党在国有企业的领导。这是新时代国企党建工作生成逻辑之一。
二是国企党组织是按照“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原则设立的。以特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现“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的目标。党组织对国企内的党员开展宣传、引导、管理和服务,使之理解、执行党的政策,通过群团组织联系广大职工群众,了解职工心声,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实现对职工群体意识形态的建构和领导。一方面促进了党对国企的思想领导,实现了对国企职工群众的引领和动员;另一方面,不断发现和培养大局意识强、业务水平高的优秀分子,在条件成熟时吸纳入党,为国企持续培养“又红又专”的后备人才,保障国企发展的勃勃生机和后继有人。这是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生成逻辑之二。
(二)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实践逻辑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难以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因此,探索与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相适应的国企党建工作模式成为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逻辑。
一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发展完善,党组织正在融入国企内部治理结构中,国企党建工作的内在生成机制发生了改变。在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下,“企业不仅是一个盈利机构,也是政治组织的一个载体”。“‘党政合一’的政治体制以及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一直以来都没有动摇过。”国企客观上需要改革的倡导者、引领者、决策者、执行者和跟随者,这就要求党组织开展相应工作来促进包括高管团队在内的广大职工的发展与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的相互适应,通过一系列如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确定党委会与董事会的职责权限和运行规则、建立员工持股制度等举措,动员并引导广大职工的参与和融入。探索与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体系相适应的党建工作的制度体系成为国企党建工作的实践逻辑之一。
二是新时代对国企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供给侧改革为背景,国企在处置“僵尸企业”、新旧动能转换、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举措中,寻找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从而与党中央放心、人民满意这一目标相一致。党建工作的重点也从过去单一地对党员、职工群众的政治动员,逐渐转移到既要对党员、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引领,还要开展促进其发展、维护其权益的工作,而这方面工作是以促进企业运营能力、竞争力和活力的提升为目标,通过诸如改革宣讲、优秀共产党员评比等活动,将职工群众的发展目标引导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目标上来,为更好地实现党在企业的领导权、决策权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职工群众则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不断加深对国企改革的理解和对企业自我革新的认同,将知识、岗位与企业改革发展自觉结合起来,使其不仅完成岗位工作,也完成在公司层面的中心工作;不仅在自身岗位体现价值,也在公司层面体现价值,从而增进对党组织的认同。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实现路径成为新时代国企党建工作的实践逻辑之二。
二、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国企改革正步入深水区,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着新时代所带来的挑战,而将党建工作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也面临着现实与实践困境, 此外,党务干部队伍的素质水平有待加强,党建在企业文化中的建设也存在弱化现象。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国有企业党建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换挡调速进入新常态,国企运营现状堪忧,尤其是高负债率的长期存在,其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国企在经济发展中由于其政治属性而获得了政府的长期信任背书,因而能够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长期信用贷款,而这应该是相当领域的国企产能过剩、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创新活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与新时代相伴而来的供给侧改革是破解上述难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比如,那些长期处于资不抵债、研发、生产、市场陷入沉寂的“僵尸企业”将被破产重组,退出市场;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国企面临战略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另外,混合所有制改革由于引入非公有制的战略投资者,可能对国企的经营决策及发展目标产生重大影响等。这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大多没有先例可循,这就给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带来了变革思维模式、工作机制的现实挑战。
一方面,处于破产边缘的“僵尸企业”,容易出现人心不稳的情况。面对企业变革,特别是破产兼并这样的“大事”,一些职工思想准备不足,难以应对涉及自身利益、未来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动或煽动下,可能被利用来阻碍“僵尸企业”改革大局。另一方面,“三去一降一补”本质上是促进国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改革举措。在此过程中,势必带来企业整体战略方向及生产技术等重大变革,一些职工由于原有岗位、专业局限等,可能产生迷茫、焦虑、观望,甚至抵触情绪。此外,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激发国企活力的重要手段,其中引入战略投资者入股国企是重要选择之一,战略投资者会涉及民营资本等非国有资本,以此来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资本具有逐利本性,当占有一定股权的非公有资本进入国企,通过绩效评价、奖励创新等举措激发国企活力的同时,有可能弱化国企的政治导向。
(二)互联网等新技术对国有企业党建的现实影响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国企党建工作模式正在受到冲击。一方面,互联网以其“短、平、快”的特点冲击着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服务优势,迅速满足职工的多元价值需求。传统国企党建所具有的行政化垂直属性以及层级化工作模式,与互联网扁平化运行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弱化了国企党建工作的有形阵地。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所传达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和多样化思维模式正影响着国企党员和职工。在“全民记者”的虚拟网络空间中,人们既是信息创造者,又是信息传播者,亦真亦假的信息中不乏负面、片面的价值取向和消极言论扰乱国企党员、职工的思想,导致国企党建工作所倡导的主流价值思想受到冲击。
(三)国有企业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做到组织落实、干部到位、职责明确、监督严格”。将党组织嵌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国企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建与现代企业制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是实现这一目标和要求的重要制度设计,其主要内容是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一肩挑”;符合条件的党委委员按照法定程序分别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担任行政职务,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中符合条件的党员依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入党委会担任党内职务。截至2018年12月,中央企业“党建进章程”全部完成,党委(党组)书记和董事长“一肩挑”全部实现。这一制度设计确定了党组织与董事会以及经理层的权责关系。但在现实场景中,对国企公司治理有利有弊。积极影响是促进董事会决策效率提升,减少一些重大决策失误。消极影响则是可能出现的人员冗余、内部人控制及腐败问题。
(四)国企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重大事项决策前置程序的实践困境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健全完善党组织的议事决策机制,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企制度的内在要求。也就是明确党组织研究讨论是董事会、经理班子决策的前置程序。“党组织讨论前置程序”明确党组织与其他公司治理主体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边界、所议事项和决策程序。目前,大多数国企已完成了“党组织讨论前置程序”决策机制的建立工作。但是,这一决策机制在实践中存在困境。因为这一制度安排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民主集中制作为组织和议事原则,是我党长期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积累与升华。国企在决策程序上把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前置程序”,目的就在于发挥这一制度优势。它要求国企党组织在决策时采用“一人一票”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然而,由于普遍实行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负责制,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一票”对决策起着关键性作用,也就是“拍板权”。此种情形下,党组织研究讨论与董事会决策,与会人员有可能在两次表决中做出不同选择,得出不同决策结果。“前置程序”有可能导致决策失灵、争权夺利,这将对党组织在国企的决策机制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五)国有企业党务干部队伍素质能力仍需加强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和改进国企党的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国企党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同时也对党务干部把握和运用规律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可否认,经过长期建设和积累,国企党组织已经拥有了一支政治过硬、素质较高的党务干部队伍,但相比国企公司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特别是考虑到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内外、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深刻变化,知识更新周期的大大缩短”等情况,在面临新挑战、新问题时,党务干部还存在能力不足、应对办法不够等问题,尤其是高素质年轻党务干部的持续“供给”能力亟待加强。中央巡视组在巡视中发现国企党建工作抓而不实,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党务干部在新形势下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能力不强。因此,加快提高党务干部队伍素质能力,适应国企党建新要求就显得尤为迫切。
(六)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有弱化的倾向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起到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思想、激发企业活力的重要作用。国企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企业文化是相互统一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西方“普世价值”等思潮甚嚣尘上,尤其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在不惜开打贸易战的同时,也在加紧实施“奶头乐”战略。在实际的国企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惜代价、不惜手段、追本逐利、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思想被过分放大,存在对先进国企文化的认同意识淡薄,组织意识弱化的现象。
三、新时代加强和创新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代要求,创新党建工作方法迎接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攻坚阶段,国企党建应围绕改革中心工作,带领职工群众坚定信念,创新方法,科学开展工作。第一,面对“僵尸企业”出清工作,当务之急是把思想宣传、稳定人心、权益保障等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目标,协调各方利益,进一步推动僵尸企业的出清效率和进度。第二,新一轮的国企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把职工的思想引导到企业新的战略发展方向上来,帮助其克服畏难、迷茫等负面情绪,找准定位,调整职业生涯目标,重新出发。第三,面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非公资本的引入,必须强化对职工思想领域的政治引领,构建企业“主人翁”意识,努力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防止“极端利己主义”等追本逐利思想对职工群众的过度渲染。此外,党建工作还需秉持市场经济规律,提升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契合度,帮助职工群众全面了解公司深化改革的进程,与职工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二)发挥新媒体正向作用,运用网络动员创新国企党建服务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沟通交流变得愈加方便快捷,国企党建应充分发挥新媒体正向作用。首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设智慧党建、互联网+党建。使企业党建在网上有门户、有声音、有活动。其次,抢占互联网宣传高地,引导舆论方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党组织应重点开展党中央重要思想宣传与引领,发布与国企战略发展方向一致的信息。最后,加强监督,引导党员、职工群众谨言慎行。及时做好监督管控、事实发布、舆论澄清。如面对企业发生的一些应急突发性事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快捷、高效特点,向职工群众发布及时准确的信息,防止负面谣言的散布。每一位党员、职工群众应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约束规范网络言行,不在网络上散布企业机密信息、不实谣言,做传递“正能量”的主力军。
(三)明确党组织权力边界,创新和完善国有企业党的领导机制
公司章程是公司内部的“宪法”,依法推动党建进章程,为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结构奠定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国企党组织活动既要按照公司章程办理,也要遵循党章的要求。
首先,确定党在国企中的领导地位。党组织在国企中主要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起着“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把方向,就是把好国企的政治方向、发展方向和战略导向;管大局就是发挥党组织在涉及“三重一大”等重大事项中的决定性作用;保落实就是党组织通过领导、组织和决策体系将党中央、国务院对国企的决策部署落实下去,确保国企战略目 标落实到位。其次,完善国企“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保证符合条件的党委委员依法进入公司治理机构,为党组织有效监督提供制度保障。国企党组织应在尊重和融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机制的前提基础上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遏制可能出现的贪腐低效和内部人控制现象,构建有效监督的工作格局。最后,明确党组织工作的内容和职能。党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监督企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企改革的一系列的决策部署,在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在“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履行政治责任。二是深入开展党纪党规教育、加强监督,依法维护职工权益,使职工思想稳定。党组织主要职能包括:对涉及企业如“三重一大”的重大决策提出建议,由董事会决策;对企业的干部人事决策提出建议;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监督实施;对企业运作的各事项予以监督,促进企业发展。
(四)正确行使权力,创新和完善国有企业党的决策机制
国企兼具盈利性、政治性和文化性等多重属性,这决定了国企决策需要兼顾经济目标、政治目标乃至文化目标,其决策过程是较为复杂的多元目标函数的求解过程。政治目标的决策原则是“大局意识、政治正确”,需要综合考量国企承担的政治职能、任务,以及代表的公共利益等因素。决策应慎重,尽量减少失误带来的巨大政治成本。因此,“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是党组织决策时遵循的规则。经济目标的决策原则是“抢抓机遇,大胆决策”,市场机遇瞬息万变,稍纵即逝,企业家之所以是企业家,就因为其具备超常的战略预判能力和市场机遇扑捉能力,也包括公司运作的灵感,也就是创新能力。因此,企业运营必须在决策中赋予一把手“拍板权”,才能保证决策的及时性,确保企业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
在“党组织讨论前置程序”的具体实践中,党组织、董事会应遵循不同规则,以体现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的侧重考虑。首先,党组织依法行使否决权。党组织“把方向”的关键是把好所议事项的政治方向,在“党组织讨论前置程序”时,可以按照“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规则,形成对“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否决意见。具体来说,在公司运营方面,党组织可以对所议事项不符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不符合地方党委、政府或国企战略规划、存在重大廉政风险、可能造成负面的政治、社会或生态影响等情况行使否决权;在选人用人方面,党组织可以根据人选过往存在的廉政、不履行党员义务或政治素质不过关等问题提出否决意见。其次,党组织科学行使建议权。当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决策时,党组织可以在两类事项上行使建议权:一是涉及“三重一大”事项,可以从政治、文化、社会等角度在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上提出建议。二是非“三重一大”事项,如有必要,也可以向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提出意见建议。最后,健全问责追责机制。如果企业决策事项出现政治问题,主要追究党组织责任,重点问责党组织负责人,如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如果决策事项出现企业经营问题,主要问责行政班子,如董事长、总经理等的责任。
(五)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创新国企党务干部培养激励机制
建设高素质的党务干部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是创新培养机制。党务干部不仅应是党建工作的内行里手,还应不断学习企业运营和管理,以党建引领国企改革,将党组织真正融入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去。这需要针对党建工作的特点,分类分层培养,采用党建岗与业务岗交叉轮岗等方式培养党务干部,使党务干部、业务干部增进了解,在工作中自觉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进而解决党建工作、业务工作“两张皮”问题。二是创新开发激励机制。党建工作能力是党务干部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而活力则是党务干部有效施展才能,持续进行自我开发的保障。应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变化,结合党务干部所在岗位、个性特征和素质能力,将企业发展目标分解到党务干部的阶段职业发展目标中去,将企业发展与干部发展联系起来,促进党务干部能力和活力双提升。对那些确有工作实绩的党务干部大胆任用提拔,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加强党建引领,创新工作思路培育优良国企文化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入职工的思想深处,有助于塑造中国特色国企文化,稳定职工队伍。首先,将党的主题教育以党课的方式融入企业讲堂,加强对职工群众的思想引领,旗帜鲜明地与西方“普世价值”等思潮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斗争,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通过主题教育,使职工认清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以及企业发展现状,提升与各种错误、腐朽思潮作斗争的本领。其次,党建教育内容应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以新时代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现代企业经营知识为学习内容,丰富职工的知识库,引导职工直面改革中的困难与障碍,与国企党组织共进退。最后,通过节点化、仪式化活动,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在诸如劳动节、国庆节、建党节、企业周年庆等纪念意义的节日,举办主题多样的仪式、表彰活动,加强对先进人物的表彰宣传。使先进人物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工中广为流传,增强职工防微杜渐的能力。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企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内在动力,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国企均应高度重视,并根据新时代所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面临的新问题,创新党建工作体系和机制,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将党组织嵌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惟此,以党建引领国企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原载于:理论视野,2020年第3期,总第2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