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社会组织调研及实验基地目的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致力于采用实证、理论等研究方法,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理论及实务研究。建立社区的调研基地、实验基地为社会组织和社会治理提供调研的场域。
2.与社区建立调研基地,可以通过案例研究范式:构建收集案例,进行案例分析,进行案例评选,提取优秀案例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为研究中心提供一手的社区调研案例资料,为各个研究课题、项目提供案例支撑,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社区内社会组织的研究,提高以后的社会组织蓝皮书质量。
3.与社区进行链接,可以为研究中心提供一定的社区资源,建立调研、实验基地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确定实验基地的评估方案
(一)地理环境标准
1.地域:在进行社区评估时,首先应明确社区大小。通常以地理范围界定社区,但并非所有社区都有明确的地理划分。一般而言,地域可以分为具体的区域如乡、镇、区、市等,也可分为抽象的区域范围如生活区、服务区、工作区。
2.地理位置:主要分析该社区是位于城市还是乡村;位于城市的商业区、工业区还是住宅区等。社区的地理位置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如社区位于工业区,有造成污染的可能;位于商业区则需要考虑噪音给居民健康带来的影响。
3.环境与气候:社区环境包括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这些环境使每一个社区都有其独特性,并可对社区居民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社区是否靠近河川;气温是否过冷或过热、湿度如何;社区周围是否有污染源;文化生活是否丰富多彩。
4.人为环境:厂房、桥梁的建造;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的处理;社区内动物、植物生态环境的改变等。
(二)人口群体标准
1.人:人是社区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构成社区的基础。社区人口学的一般资料还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种族、职业及文化教育程度等。人口密度是评估社区的因素之一,密度大将增加环境污染的机会,人员拥挤的地方容易传播疾病,人口稀少则不利于充分利用卫生资源。按照社区的人口规模来划分以下三类社区:
(1)小型社区:人口小于1万
(2)中型社区:人口1万--3万
(3)大型社区:人口大于3万
2.人口健康状况:辖区居民的平均寿命、主要健康问题、罹患疾病原因、死亡原因、所从事的职业、低收入人数、暴力事件发生情况等都可反映出该社区的一定信息。
(三)社区内基本公共福利设施标准
人在社区内生活,需要基本的公共福利设施,在筛选社区时,须检视这些社区内基本公共福利设施是否健全。
1.保健服务机构:社区中的保健服务机构可以帮助居民满足基本的保健护理需要。机构的地理位置、分布情形、交通便利与否等因素直接影响居民的就医及保健。卫生人力资源如医护人员的数量、素质、提供保健服务的能力、设备与人口比例、卫生经费的多寡也会影响居民的健康水平。
2.福利设施:福利系统的健全与否与社区的稳定性有很大关系,包括社区安全与保卫措施、住房、商品供应、交通运输等。
3.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正规学校机构、图书馆、文化中心及接受特殊教育可利用的资源。
4.娱乐设施:社区内娱乐设施的种类、数量及可利用的程度会影响社区居民的生活。在评估时,应了解社区内是否具备公共休闲设施,如公园、街心花园、儿童游戏区、影剧院、游乐场,以及居民对社区所提供的休闲设施是否满意。
5.宗教系统:宗教信仰对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健康行为有密切关系,甚至影响罹病率和致死率。
(四)社区的经济结构标准
经济结构划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1.农村社区:
经济结构:农林牧副渔。
人口地域:居住分散、人口密度小,职业简单、同质性强,这里的同质性指的是人和人之间的质没有太明显的区别,这是由于农村的封闭性决定的,彼此影响较大,很容易形成共同的行为和心理模式。
社会组织形态: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结构行使社会职能。
文化与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简单、生活单调、范围小、思想保守。
2.城市社区:
经济活动:以工商服务业为主。
人口地域:人口密度大、分布集中、人口结构异质性大,这里面的差异性指的是人和人的质的区别很大,主要是由于城市的开放性决定的,彼此影响较小,有各自的行为和心理模式。
社会组织形态:分工精细、专业化强,规模大,形成管理结构。
文化生活方式:差异大、多元化、现代化
(五)民政部依据社区实践划分标准
1.单位型社区:本单位职工和家属构成,比如一个单位人数多,生活比较集中,加上其亲属很容易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价值的共同体。
2.板块型社区:以马路为界限,多在老城区,这个划分明显是路为界的,具有一定的行政性、传统性。
3.小区型社区:成建制开发的封闭式小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成片区的小区的开发和建设,居住在小区的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很容易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习惯、共同行为模式的一个地域共同体。
4.功能性社区:是指具有特色功能的社区。这些是现代化的分工越来越明确,服务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具有专业化,于是就出现了以实现特定功能为目的社区,专门养老的社区就是功能型社区。
(六)以社区常见问题为导向的筛选方案
1.社区动员
(1)社区分类进行动员评估
传统的老旧社区:传统动员方式,包括:加强平日的社区服务工作;主动探访;与驻区单位共建等形式增强动员的群众基础,利用与社区居民熟悉的优势进行应急动员。
新型社区:评估基础设施、物业、居委会工作群众基础等方面,专业力量动员路线:发动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共同参与社区应急管理工作。
(2)动员方式以及资源评估
动员方式评估:应急宣传教育活动(包括时间、频率),活动是否有效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互联网和手机等信息传播媒介的使用情况
社区资源:是否建立社区居民的“专家库”、驻区单位和社会组织数量、社区应急建设需求、区内外资源和社区需求对接情况,如红十字会、地震局、疾控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机构等。
2.党建问题
(1)主要包括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组织活动以及社区建设与管理、社区服务等各项工作。各项工作的指数可以根据每年工作重点的变化有所增减。
(2)确定社区党建工作考核对象和考核内容。通过社区党员、广大居民群众,以及社区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来评判社区党组织和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绩,给社区党组织和工作者打分。
3.社区冲突
社区冲突问题主要关注社区居民与社区资源两方面
(1)社区居民: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影响了社区资源的分配和占有率
居民的同质性、异质性程度、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影响了社区内居民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2)社区资源:
可以参照社区内基本公共福利设施标准评估
(3)社区冲突的应急管理:
应关注社区的应急管理体系、机制,预测预警、处置救援、善后处理等运行机制。其中包括了预测预应急决策、应急协调、事后问责四个方面。
一是预测预警方面,社区是否建立了冲突的预防与控制风险评估机制。
二是应急决策方面,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性,决策的快慢与灾害后果严重程度成正比。
三是应急协调方面,1.应急小组建设:领导小组及其职责:负责协调、指挥、决策,协调设备、药品、人员的调配,紧急情况下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请求支援,负责信息发布及秩序维护和后勤保障。2.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物资储备是否完善关系到社会的应急管理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四是事后问责方面,问责机制四原则:1、应坚持权利与责任相对应的原则;2、政治和道义层面的问责规定,应与法律法规和纪律条规相衔接;3、必须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4、问责规定的具体条文必须坚持适用性原则。
4.社区需要
了解社区的需求、面临的问题以及所拥有的资源是否能满足需求。可以是社区部分群体的特殊需求。
(1)社区居民的希望与需求
(2)确认社区的需要、关注点与问题
(3)社区是否建立了发展目标
(4)社区的需求是否发生变化
三、沟通与命名渠道
1.自身渠道
由研究中心内部人员从自身所在小区入手,进行评估考察,然后与社区负责人员进行沟通协商,最后进行调研、实验基地的命名挂牌工作。
2.北京市民政局渠道
首先通过北京市民政局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处(志愿者和社会动员工作处),进行推荐,然后再由研究中心内部人员进行实地考察评估,与社区负责人员进行沟通协商,最后进行调研、实验基地的命名挂牌工作。
附:北京市民政局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处(志愿者和社会动员工作处)简介:拟订本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政策和改革方案,提出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组织各有关部门制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的相关配套政策。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职业规范。综合协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工作。指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本市社会工作人才登记管理和继续教育工作。负责本市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拟订本市社会领域社会动员体制机制建设规划、政策和改革方案,提出加强社会领域社会动员体制机制建设的意见、建议,拟订相关工作预案并参与实施。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社区、社会组织、非公有制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重大任务、重大活动和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