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发展高端论坛暨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发布会在京召开

发布日期:2020-10-30   点击量:

2020年10月30日,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发展高端论坛暨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发布会在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举行。

社会组织蓝皮书

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过70年的建设发展,社会组织逐渐成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0年10月30日,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在京发布,本次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承办,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编辑部、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协办。

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明教授主持。应邀参加此次会议的领导、专家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丁元竹教授;北京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淼先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皮书研究院院长蔡继辉研究员;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赵学刚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主编黄晓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波教授。参加会议的还有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知名高校学院院长及专家学者、知名杂志社主编以及来自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和代表。

张波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张波在致辞中指出:2019年至2020年是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社会组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展现自身实力的一年。在这场席卷全国、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当中,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迅速行动,积极响应,在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基层防控,缓解社会矛盾,支援社会服务,满足精神需求等方面协同增效,有力地支持了全国以及世界的疫情防控工作。此外,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但是在本次疫情防控当中,社会组织也暴露出在应急体系当中定位模糊、公信力下降、动员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都是今后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并加以解决的突出问题。同时张波副校长也表达了对研究中心及科研团队的殷切期望:希望研究中心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的发展贡献更多的高质量的智库报告与政策建议。

蔡继辉致辞

社科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蔡继辉在致辞中指出:社会组织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当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夯实基层治理起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必将在不同领域发挥重大作用,也必将迎来更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本次发布的《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是社会组织蓝皮书系列的第十部报告。社会组织蓝皮书逐步发展、日渐成熟,在评价当中得分和排名日渐提升,先后获得优秀皮书报告奖和优秀皮书奖。作为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蓝皮书不仅可以发挥党和国家思想智囊团的作用,也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应用研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宽广的智库成果出版与传播平台。

丁元竹致辞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丁元竹在致辞中指出:今天研讨会的召开、蓝皮书的发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中国社科院在相关领域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的一个总结和展示。丁元竹认为:要把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提高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能力,加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加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是一篇大文章,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需要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长期跟踪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总结社会发展规律,力争打造出一系列能够客观记录、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历时性、标杆性的研究报告,为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做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张淼致辞

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淼在致辞中指出: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刚刚胜利闭幕之际,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之时,此次论坛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发展的主题,对社会组织在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张淼认为党的全面领导在社会组织建设当中的体现就是加强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增强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政治功能,重点落实登记管理机制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加强对社会团体基金会的监管;同时发挥好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做好自律自治。学术型社会组织要守好意识形态的阵地,实现由粗放型发展转变为规范化、高质量发展,这也是社会组织能够良性运转、行稳致远的根本政治保障。

赵学刚致辞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赵学刚在致辞中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的成立正当其时。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落实好中央的要求,在理论政策层面,包括实践层面进行研究探索和开拓创新正是大学的使命和任务所在。研究中心的成立反映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需求。研究中心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巨大优势,拥有方方面面的巨大资源,拥有顶级研究机构的良好声誉,发展不可限量。希望在并不遥远的未来,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提出令人信服的建设理念,可以设计令人心动的工作模式,可以推动令人震惊的创新举措。通过我们的劳动,不仅可以发表小文章,更可以指引大方向。

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张淼、张波揭牌

会议还进行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的成立揭牌及研究中心专家聘任仪式。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张波为研究中心揭牌。

受聘特约研究员合影

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央团校、《管理学刊》杂志社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市民政局、应急管理局的政府官员受聘为研究中心首批特约研究员。

黄晓勇、蔡继辉为新书揭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晓勇教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蔡继辉副总编辑为《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新书揭幕。

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发布

黄晓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晓勇教授做主题报告。黄晓勇认为未来社会组织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是非常值得关注、重视和研究的:第一,新时代的中美关系问题。过去的中美关系应该说是一种在竞争当中合作的关系,也是一种共同发展的关系、市场高度融合的关系,而如今的中美关系值得我们深思;第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未来的生活将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是值得关注、值得研究的,因为社会组织无疑是这个社会发展状态的一种反映;第三,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会如何发展,这也是值得关注的;第四,现在我们开始国内的大循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毫无疑问会给我们的社会组织、方方面面带来极其深刻的变化。

徐明、郭磊、吴丽丽、任韬、王建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徐明教授、郭磊副教授、吴丽丽副教授以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任韬教授、中央团校王建敏教授分别进行了分报告和相关报告的发布。

报告指出:2019年底全国共有社会团体37.16万个,占到社会组织总量的比例是42.90%,仍然是社会组织当中占比较大、份额较大的类别之一。相比2018年36.62万个相比总量增长0.54万,增长了1.48%,增速却下降了1.74%。社会团体在我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多数的社会团体都有政府的影子,所以要加强自身在社会资源整合、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主动挖掘并满足当地社会群众公共服务的需求,提升自身的组织凝聚力,同时增强与政府市场组织的良性互动,鼓励高文化、高素质的人参与到社会团体的建设当中,加强自身内部的民主性和吸引力。

报告指出:未来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面向未来,民办非企业单位要更加明确自身的定位和使命;优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产权制度设计,明确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所有权归属;加强内部治理,完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制度建设,以明确制度规范约束民办非企业单位的领导者、经营者、出资者以及员工的行为;拓展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金筹集渠道;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需求,善于发现和了解社会对于公共服务的新增需求,从而促进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相匹配;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人才专业素质。

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底,我国的基金会一共有7585个,占社会组织总量的0.88%。相比48.71万个民办非企业和37.16万个社会团体,基金会在社会组织中的占比非常小,但发挥的作用却非常重要。需要重视基金会的经济社会贡献,引导我国基金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基金会在各个领域当中的积极作用;完善基金会的管理体制,吸引和留住各类专业人才。

报告指出:2016年9月慈善法实施以来,慈善组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数量上发展迅速。截至到2019年底登记注册的慈善组织数量已经达到8232家,较之2018年涨幅为56.5%。同时,民间慈善组织对于慈善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社会捐赠当中的一系列参与。目前慈善组织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捐赠的三大主体之一,为慈善事业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新时代背景下慈善组织的未来发展道路,应该坚持党的领导,厘清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慈善文化,推动互联网+建设,加强慈善组织发展的科技支撑。

圆桌论坛

本次会议还开展了两轮圆桌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70年发展”和“社会组织与公共安全、社会治理”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主题一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70年发展

参与者

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规划与评估处处长、博士生导师柴宝勇教授。

嘉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丁元竹;北京市委社工委、北京市民政局社会组织处处长魏朝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文;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李涛。

柴宝勇主持论坛

丁元竹、魏朝阳、赵文、李涛参与论坛

丁元竹

面对中国社会体制的变迁和社会组织发展的互动逻辑或者脉络这一问题,丁元竹把社会体制理解为空间结构发生的一些社会关系,就是以利益格局为核心,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相应的空间关系和利益构架。同时认为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渐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农村服务体系开始发生变化,城市劳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也在发育,发育的过程当中慢慢地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组织。改革开放后,随着利益格局的变化,社会关系的变化,背后支撑的逻辑是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了一种新的构架,所以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比较快,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魏朝阳

魏朝阳回应了主持人关于如何构建社会组织理论和发展的话语体系这一问题。他认为,现在我们明确提出坚持党建引领,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政府、市场、社会或者公民社会的理论。中国坚持党建引领,社会组织有三名党员以上的、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就要建立党的组织。推进党的工作覆盖,发挥社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的一个最大特色。要把党建引领,纳入到我们党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体系之内,为社会群众的需求进行服务,这些使我们对社会组织的定位和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明确。

赵文

赵文围绕社会组织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如何测量这一问题发表见解:社会组织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要看其所占的份额变化。目前的核算方法,低估了社会组织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很多志愿者不是为了取得收入而去劳动,这些人都不算就业,实际上也在创造财富,需要寻找更合适的核算方法。

李涛

李涛结合“协作者”自身实践提出,如果没有社会组织,社会参与就是一句空话。在社会参与中,社会组织有两个功能,第一是参与意识的培养、参与能力的培养、参与途径的建设。第二是社会倡导的功能,社会组织通过大量的参与调查研究,各种各样的声音都能够理性地传递到政府那里。不足的地方就是现在政府和市场这两个很强大的部门对社会组织的承认是不够的,还是要定位在微观的具体服务方面,大量的功能不能释放出来,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地方,希望通过我们蓝皮书的发布和研讨,大家能够认识到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主题二

社会组织与公共安全、社会治理

参与者

主持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冯喜良教授。

嘉宾:中共中央党校马福云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李君甫教授、《管理学刊》编辑部张跃胜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孟泉博士、万科公益基金会刘源博士。

冯喜良主持论坛

马福云、李君甫、张跃胜、孟泉、刘源参与论坛

马福云

马福云回应了“社会组织为什么要参与社会治理”这一问题,指出在我们国家的法律框架下有三类社会组织,这三类组织的性质和特点都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宗旨和性质就决定了要参与到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当中,尤其是社会团体在相互服务的基础上更多地对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利他性服务。

李君甫

李君甫认为,社会组织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农民跨越数字鸿沟,实现智慧扶贫。我国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通讯发展得非常快,已经覆盖全国,所以这就给乡村的数字化带来了一个基础设施条件。只要社会组织、企业和政府帮助农民,那么就一定能够战胜这些挑战,实现智慧扶贫。

张跃胜

张跃胜回应了社会组织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当中的使命和担当这一问题,提出了要向“专业化、品牌化、国家化”发展。首先,在新时代下,基于主体和协同构建的体系之外,社会组织可以更专业化,比如提高某些技术方面的专业化程度。其次,社会组织要让民众能够接受、认可,政府愿意去采购服务,这就需要品牌化。再次,就是国际化,能够与国际相关组织对话、交流和合作。

孟泉

孟泉针对劳动关系中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这一话题分享了见解:劳资出现矛盾问题的时候,如果劳动行政部门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资源去解决问题,那么就会通过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并用社会组织作为一个调解者介入劳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帮助他们在进入正式的法律、仲裁和诉讼的程序之前把问题解决。社会组织的调解优势在于专业性、中立性。另外,从国家的大政方针来看,对于劳动关系来说,所谓的共建、共治、共享,背后隐含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劳资之间能够共享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福祉,最终还是要达到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

刘源

刘源从万科基金会的实践出发,从精准扶贫和社会治理中的基金会作用分享了自己的观点:首先,在精准扶贫方面,基金会在推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不仅是给钱,也要能够发挥自己在公益和慈善领域的独特价值。其次,在社会治理方面,以垃圾分类为例,垃圾分类不只是物业公司或者是居委会的事,基金会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可以支持社区废弃物管理这样一个大的议题,支持基于社区的行动试点,从而推动基层社区治理。

会议参与者合影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的领导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的支持下,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帮助下,有着各位领导、同仁的鼎力支持,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必将做出高质量的智库报告,中国社会组织报告能够行稳致远。

通讯员:刘沛鑫徐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