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蓝皮书总结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0-11-14   点击量:

2020年11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举行《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蓝皮书总结会。

会议提要

会议时间:2020年11月14日星期六 9:00 – 11:00

会议地点:腾讯会议

记录人:刘沛鑫

会议流程

执行主编徐明教授主持会议,并介绍参会人员

徐明教授主持会议

黄晓勇院长发言:

黄晓勇教授介绍了中国社会组织蓝皮书的由来及发展历程,对蓝皮书编撰队伍里加入的新成员表示热烈欢迎、衷心感谢并对新集结的队伍提出了两点期待:第一,要敢于走自己的路。中国社会组织蓝皮书是应运而生的,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新队伍应该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过去的成果,在学习、汲取经典理论、优秀科研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第二,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统一的共同价值和共同理论创新方向目标的集合体,新队伍要有更宏大的理论视野、更宽广的理论胸怀,以个人研究为基础,形成共同的理论追求和能够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重大问题的理论创新。回顾在报告发布会上关于中美关系、疫情防控常态化、台湾问题和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四点讲话,黄晓勇对蓝皮书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首先,希望研究团队能够在皮书的基础上出版具有更高、更强理论性的专著,巩固研究团队的理论阵地,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在中国社会组织研究方面的学派;其次,研究团队要以虚心、开放、向上、竞争的姿态,增强阵地吸引力,把更好的、更优秀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不断纳入到队伍中来;最后,研究团队对研究成果要有具体的制度性保障,建立完善的成果评价机制。

各位作者(代表发言)

与会者合影

郭磊

郭磊副教授汇报了《中国社会组织(2020)》蓝皮书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内容上增加了社会团体、民非、基金会和慈善组织四个分报告;二是数据上除去政府统计数据外,与更多专业的数据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于皮书的编撰,他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往后的编撰工作要提前布局和选题,进行详细规划;第二,希望更多专业人士加入到基金会分报告的写作中,为皮书写作打下基础。

吴丽丽

吴丽丽副教授从拓展数据收集途径的角度分享经验,强调了网络、纸媒等媒介对数据收集的重要作用。数据收集不全面、疫情影响实地调研、理论创新程度是报告中存在的三方面不足,针对报告的缺陷提出建议:第一,皮书编撰过程中除去每一年度的回顾,可以加入五年一次或十年一次的阶段性总结;第二,要提前安排蓝皮书的写作计划,争取进行实地调研,丰富皮书内容;第三,加强理论层面的创新,让蓝皮书为社会组织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任韬

任韬教授介绍了大部分民非企业在教育行业、人才培养行业中发挥作用的情况,总结了此次报告撰写对自己研究和教学的帮助。对于蓝皮书未来的发展方向,任韬教授认为可以从对现象概括性的分析细化到对于社会组织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对蓝皮书的编撰既要有总体布局,又要有具体数据的调研。

修晶

修晶教授肯定了研究团队严谨的工作态度,反思自己的在研究中多侧重于社会组织的数量,在社会组织的质量、结构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完善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两点展望:第一,未来研究要关注社会组织在质量、结构上的变化发展;第二,要寻找更好的数据搜集录入渠道,建立数据库。

庄琦

庄琦博士回顾了自己的写作历程,对皮书编撰的高质量、高严谨度表示认可,并从国际的角度对皮书发展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在语言方面和沟通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团队可以搭建桥梁,让国际专家更好地参与皮书编撰工作。

车广杰

车广杰处长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提出北京市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上存在渠道单一、安全机制不完善、自身能力素质有限等四个问题。对于现有研究,他认为研究成果需要指导实践,研究团队的下一步工作可以落脚于加强报告成果的落实上。

唐娟

唐娟教授从特定形势下社会组织的发展态势着手对报告进行总结,并提出:宏观层面上对于社会组织的发展,国家的政策基本上已经成熟。如今的关注点应转换到微观层面,从更细节的社区领域去挖掘,比如社区基金会。

柳建龙

柳建龙副教授指出,报告文章中提及NGO组织的一些问题,但只作出了表层的分析,描述了一个状况而没有详细到法律的具体规定、实践的具体运作情况。这是将来皮书编撰中可以加以改进的地方。

丁辉侠

丁辉侠副教授认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的分析,单就一个年度来说在数据上是有难度的,可以捕捉关键时间节点的一些变化,比如2020年出台的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社会组织在反贫困领域的作用等。

孙发峰

孙发峰教授肯定了研究团队和组织者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对蓝皮书的发展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定量研究是蓝皮书的基础,但有些主题是不能做数据的,不能一刀切,要把数据作为一种工具;第二,要把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结合起来,对于政府应该解决但还未解决或者顾不上解决的问题,前瞻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李君甫

李君甫教授反思研究中由于积累不够导致年度性回顾缺乏的问题,从农村扶贫的视角切入,他提出三分之一的社会组织在农村扶贫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往后的研究可以将社会组织在农村中的作用作为切入点。另外,他也提出建议:研究团队要吸纳长期在社会组织领域工作的研究者加入以牢固基础。

孟泉

孟泉博士认为皮书撰写工作让自己从个人劳动关系领域跳出,从总体宏观的视角看待社会组织的发展。将社会组织与劳动关系挂钩是有难度的,研究也比较缺乏,深圳是一个发展比较前沿的地方。皮书撰写过程中的不足是宏观数据的缺乏。

陈颖

陈颖副编审从组织有力、顶层设计、作者遴选严格、数据支撑、多次沟通、媒体宣传六个方面总结了皮书编撰工作。对于蓝皮书评价体系的构建,陈颖副编审提出三点内容:第一,媒体报道、视频或文字访谈,从细节上为蓝皮书拓宽宣传渠道;第二,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进行蓝皮书宣传工作;第三,关注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从下载量、品牌贡献度(销量)等方面构建评价体系。

徐明

徐明教授对《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部分数据作了汇报:蓝皮书共有22篇文章,总字数达39万字,总报告4.6万字,平均每篇文章1.6万字;共有36位作者,第一作者18位。随后他总结蓝皮书的三点创新的研究视角和关注点:第一,更加注重数据和模型的运用;第二,紧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在分报告中重点关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区域的社会组织发展情况;第三,基于社会组织内部的类别属性和角色定位,将社会组织分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慈善组织几大类,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报告、分篇撰写。最后,他具体介绍了皮书编撰工作下一步的计划:一是选题、开题、交稿、发布等重要节点的时间;二是做好传承接续,完善匿名审稿人制度;三是要充分发挥编撰者、特约研究员的智库专家作用,创新理论研究视角。

总结

黄晓勇教授从四方面对会议作出总结:第一,皮书编撰已经形成较成熟的体例,每一位撰写参与者应认真学习、掌握该体例,保障撰写效率和质量;第二,皮书编撰要完善评价体系,研究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应以评价体系为激励,为皮书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第三,对于普遍存在的数据问题,要不断摸索,除了学会更好地运用各种现成的数据库之外,我们自己也可以逐渐地尝试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形成完整的数据链;第四,我们首先要建立学者之间个人的信任,然后再建立我们团队与外国专家、人员的信任,争取能够有外国专家学者参与到皮书的撰写中来。

《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蓝皮书总结会以线上方式进行,取得圆满成功。